一如近期南方的天氣,2月份以來A股市場的行情很“熱”。指數一路高歌猛進,成交量也屢屢突破萬億。
另一方面,科創板漸行漸近,不少投資者躍躍欲試。科創板關于個人投資者“20個交易日資產日均不低于50萬元”的要求,看似門檻較高,但有資金掮客卻嗅到了“商機”,開始做起“墊資開戶”的業務,想以此幫投資者繞開開通權限的門檻。
這種業務在多地開展,而且數量不少,形成鏈條,已經成為一種標準化的服務!
《每日經濟新聞》對上海、北京等地調查發現,受訪掮客均稱,只需收取2萬元費用,就可以將1000萬元墊資打到個人投資者的賬戶,并宣稱最快第二天就能開通科創板權限,開通后就把資金拿走。
1000萬資金1日游,同樣達到了“20個交易日資產日均不低于50萬元”的效果!但繞過了門檻,又會存在哪些風險?
多處都在推廣科創板墊資開戶業務
按照目前上交所的規定,個人投資者參與科創板股票交易,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申請權限開通前 20 個交易日證券賬戶及資金賬戶內的資產日均不低于人民幣 50 萬元(不包括該投資者通過融資融券融入的資金和證券);
(二)參與證券交易兩年以上;
面對此規定,資金掮客卻嗅到了鉆漏洞“墊資開戶”賺錢的機會,網上、各地QQ群里,已經出現了很多推銷“科創板墊資開戶”的業務。
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聯系了一家位于上海的墊資開戶中介人員范齊,并前往其辦公場所,對墊資開戶內幕進行深入調查。
【上海實地調查】
開戶中介隱匿小公寓,次日開通權限只需5步
這是一個位于上海市浦東遠郊的高層loft式公寓,雖然只有10多層,但層高較高,和周邊的建筑相比較為顯眼。記者隨范齊到了他們位于公寓某一層角落的辦公場所。
推門而入,映入眼簾的是范齊同事胡凱波瀾不驚的面孔。他一面讓記者“里邊坐”,一面笑著伸出手跟記者握手。
范齊和胡凱身高均在1.70米左右,30來歲的年紀。胡凱作為主要負責人,陪同記者這個客戶進行交流。
辦公場所陳設簡單,一張小桌子,一個小吧臺,一張沙發、一個躺椅、高腳凳,以及一些文件材料、必要的茶水等生活物品。
胡凱向記者介紹墊資開戶的幾個步驟:
一、開戶前,一律先對客戶身份證號進行查詢,交易是否滿兩年,關聯關系是否正確,一碼通是否正常等。
二、辦理當天,客戶帶好身份證原件到營業廳現場新辦手機卡號,再到他們指定的開戶銀行,現場辦理銀行卡,銀行卡必須綁定新的手機卡。另外,開卡時銀行賬戶當天轉賬額度和單筆額度需調到500萬元以上。
三、為客戶用手機新開證券賬戶,必須綁定新的手機卡。
四、客戶將手機卡、銀行卡、U盾、身份證原件,以及銀行和營業廳的回執單留給他們,并且簽訂墊資協議。中介之后安排入金。
五、視不同的轉賬額度和交易日天數,之后開通科創板權限。如1000萬資金,次日即可開通;500萬元資金,第三個交易日可以開通。權限開通,墊資拿走后,再將身份證、銀行卡、手機卡等還給客戶。
胡凱提到,“我們是按照要求來的,要求是20個交易日里日均有50萬,也就是說,賬戶里放50萬,放20個交易日;或者100萬放10個交易日,500萬就兩個交易日,如果是1000萬一天就行。”
身份證、手機卡、銀行卡都要交中介
“是否會某一天遇到清查,就把我的科創板權限取消了?因為開通后,賬戶里的資金后來轉走了嘛。”記者發出疑問。
胡凱解釋,“咱們開這個戶,都是正常開戶。所有的條件都符合開戶要求:滿足兩年以上證券投資經驗,20日的日均資產不低于50萬。”并反問:“而且客戶符合條件,干嘛要取消?都是有資金能力的。資金后來轉出去了也沒有關系。”
不過,胡凱也提到,如果交易經驗沒有滿兩年,(開通科創板權限)現在肯定是做不了。如果證券賬戶數超過三個(滬市),也不能再開第四個。
記者注意到,在上述開通科創板權限過程中,客戶的身份證、手機卡、銀行卡、證券賬戶等均掌握在中介手中,于是表達了對此的擔憂。
胡凱提到,“我們把這么多錢打到客戶的賬戶,要注意風險啊。我們會把密碼改掉,客戶不能登了,等權限開通完畢,這些東西都還給客戶的。”
記者再次表達了對個人信息方面的擔憂,“你們這個看起來也就是一個loft形式的公寓,感覺好像說跑就能跑。”
胡凱回應道:“我們又不只做你這個單子,我們要賺錢的,至于嗎?我們開新三板的戶(500萬資產門檻),都開了很多,不會去做這種事情的,沒有意義。”
墊資合同實為借據
談到風險的問題,胡凱等人作為中介也很謹慎,對記者說道:“為了規范,要簽一個協議,就是墊資協議。主要是為了在法律層面上確認資金是屬于我們的。如果沒有法律依據的話,錢打進去了,資金風險就很大,至少在文字上我們要確保這個事情法律上是許可的。我們墊資,把資金打入客戶的指定銀行賬戶、證券賬戶,客戶承諾資金僅用于開戶,做完之后歸還資金。”
簽協議是與個人簽。胡凱對此解釋,“首先,咱們墊資這個事,是有點違規,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因為個人承擔無限責任,公司承擔有限責任,所以借貸業務不要跟公司簽,要與個人簽。”
記者現場看到所謂的墊資協議,其實更像是一個借條,上面要載明借款人的姓名、身份證號,某人于某日,向某人借款1000萬元,載明用于開戶,并且另要單獨簽署承諾書,上面載明借款人的身份信息,銀行卡號、證券賬戶及密碼等等。
記者訪問的那天之前,據該中介稱,已經幫助開通了兩個科創板權限的賬戶,并且成功了。
對于墊資開戶收費,胡凱表示目前統一價格是2萬,不會薄利多銷,“畢竟是1000萬,而且開的人也蠻多。即使是100萬,放10天也是一樣的。以后可能人多了,還會漲價。因為資金是有限的,1000萬進去了,一天也做不了幾個。”
胡凱還向記者保證,“開不成我退錢。你放心,我和券商也是有合作的,券商也都是認可的,如果說不成功的話,我們也不會干這個。”
胡凱等2人表示,港股通等權限,到時候能開的也順便可以幫忙開通,“順便的事情,為什么不做?也不多收錢。”
(文中范齊、胡凱等為化名)
【北京實地調查】
墊資開戶掮客自稱中信建投經紀人
在北京一家咖啡館,在約好的時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見到了自稱中信建投經紀人的“墊資開戶”掮客老唐。
(為還原現場情景,本文將以第一人稱敘述)
老唐將端坐在沙發上的身子向右歪了一下,順手從后面的褲兜里拽出了證件,攤在桌上,什么話也沒說。
我第一眼看到的是明顯褪了色的身份證。我本能地注意了身份證上顯示的出生日期,接著目光移到連有藍色帶子的工作牌,上面寫有“中信建投”的券商簡稱,與昨天他的自我介紹一致:中信建投證券公司的經紀人。
雖然叫老唐,但他看起來一點不老,皮膚亮白,毫無皺紋。這位身著白襯衫的中年人也顯得很沉穩。
接下來將近一個小時,我倆要談的就是,怎么把我賬戶的資產做到日均50萬,還有就是墊資費用的問題。
而記者此后也按他證件上的名字,在中國證券業協會官網上查詢到,中信建投有這樣一個名字的證券經紀人。
當年幫多人墊資開新三板賬戶
當時是下午上班時間,最近科創板開通權限的業務已經火熱了。 面前這位資深業內人士,沒忙著接待開通權限的客戶,而單獨出來,也是很給我面子。在我排隊點咖啡的那一刻,我聽到他還接著電話,“行,那你要開的話,把你公司名字發給我。”
咖啡送過來后,他開口第一句話是:“怎么說呢,我們相當于一個中介,我客戶他出錢。別人要用錢,就臨時借給他。”
原來老唐并不是出資人,而是信息中介。
他的“墊資”業務經驗已經很豐富了,是在當年新三板中開啟這一“業務創新”的,幾年間做了很多業務。但他自始便強調,這項業務純屬個人行為,與自己所在券商無關系。
他一直強調做“墊資”純屬個人行為,在他看來,券商出面“墊資”就是“明顯違規”,“政策為啥要設門檻,就是為了防止不符合要求,風險承受能力差的人進來擾亂市場。”
但為何老唐自己又干得起勁呢?他又有一套解釋:政策沒有規定不能借錢開戶,咱們這樣做也不算是違規,最多算是鉆了漏洞,只要不違法就行。
墊資利息高達72%
我最關注的就是收費問題。
“兩萬五!”他手臂交叉架在胸前看著我。
這不是日利率 2.5‰嘛,年化豈不是天文數字了,遠遠超過最高法規定的民間借貸利率上限。
現在關鍵是看兩萬五能有多大浮動。“那最少多少吧?”他倒是很直爽,說最少兩萬,“這是這么多年最低價了。”
1000萬元用一天收2萬,日利率達 2‰,年化利率居然高達72%了(銀行年化利率按360天計算)!
我問老唐:“今天能見到500萬嗎,我身份證、銀行卡都在包里帶著。”
他說當天是周四,即便當天轉賬,兩天后就是周末,資金賬戶500萬還是取不出來,夜長夢多,“今天不行,怎么著也得到下周一了。”
為了要我體現誠意,老唐又提出,讓我先交訂金1萬塊,他回頭就聯系“金主”準備500萬,下周一再收身份證、銀行卡及密碼。
墊資曾有被騙走的
500萬沒見著,倒是我先掏一萬,還要押上身份證、交出銀行卡,還下周一才能見到“金主”。
對此,他倒是理直氣壯,“這有啥不放心的呢,我客戶他那500萬還放你那兒呢,就為了貪你那一萬塊錢,不干了可能嗎?”接著又說他自己也冒著很大風險,要是他們公司領導知道,“那不就玩完了嗎!”
對于墊資開戶,操作套路上老唐已非常嫻熟,以至于每一個可能的風險點他都能講得頭頭是道,“把幾百萬塊錢擱你賬戶,又不是很信任的關系,那誰放心啊,拿你手上,萬一,咔,你一改個密碼,對吧。”
他言猶未盡,說即便這么操作,依然有風險,之前就有被騙跑的。
他又接著講這套設計嚴密的流程。次周一客戶到了后,我交出這些證件和卡,便和“金主”簽協議,“金主”現場通過電腦把資金轉入銀行卡,然后銀證轉賬,再從證券賬戶轉出來,看能否順利轉出,他解釋,這是測試會否存在“T 1”問題,如果當場順暢轉出,接著“金主”就把密碼改掉。
“這就完事了。放心好了,然后他肯定會把錢轉進去。過兩天之后,他會再轉出來。轉出來之后,這業務就完成了,”他接著說,“如果非要堅持現場到賬,那行,就定在下周一下午四點左右見,我們和客戶約好時間,四點一進賬,證券公司銀證轉賬這個業務就關閉,錢也就轉不回來了。我們就是怕,錢一轉進去,哎,你一收到信息,好,拿另一個身份證,啪,一改密碼,錢轉走了。”他解釋,從頭到尾防范的風險就是這個,怕幾百萬上千萬的錢飛了。
多家券商接受墊資開戶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墊資開戶問題走訪了多家證券公司。
當記者來到位于深圳市福田某寫字樓中的證券公司咨詢科創板開通權限時,一位體形瘦高的女職員熟練地告訴記者科創板的開通權限的要求,并反問記者有沒有在該證券公司開戶,第一筆交易距離現在有沒有2年。
記者向她表明自己是想通過民間墊資來開通權限,她直接告訴記者: “可以啊!”
記者走訪多家證券公司,部分表示會對投資人進行身份核查。該證券公司職員也提到了身份驗證。
“對啊,看你的錢符不符合。比如你那么年輕有那么多錢,肯定會有人懷疑你。不過能解釋清楚就行。”該工作人員稱。
記者進一步詢問具體會如何審查。該證券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看你的能力啊,如果覺得你能力不夠有那么多錢,是不是說你家里有錢……主要是擔心有洗錢風險。”
記者表現出怕審查過不了的樣子。該工作人員話鋒一轉稱:“這些可能性不大,沒事。”
見記者還有疑慮,該工作人員 “求助”另一位同事——馬總。馬總稱,配合回訪就行了。
“我會給你打電話,系統到時候會提示,你配合回訪。”
記者向這位馬總詢問,開通科創板后,資金取出后會不會影響后續賬戶交易。馬總稱,開完之后你轉走沒事,新三板不行,科創板沒關系。
開通權限后資金立馬可以撤走,那科創板門檻的意義是什么?記者又向這位馬總拋出一個疑問。
“50萬這個條件很多人不滿足,不是誰都能拿出50萬。不過你愿意你可以’過橋’,但是很多人不愿意。”
記者以投資人身份走訪多家證券公司,大部分證券公司的態度與上述證券公司類似。
若資金跟身份不匹配,可能會被重點監控
但是也有少數證券公司直接向記者表明可能會有風險。
記者走訪了一家證券營業廳,快到飯點時,該營業廳仍有不少投資人在排隊等待。
記者向工作人員表明自己的資金是通過墊資而來的,是否有風險。該工作人員稱,科創板開通是自動校驗投資人是否滿足要求。只要開通的時候,賬戶滿足要求就可以了。不過資金要跟投資人的職業、身份、收入相匹配。如果資金金額跟身份不匹配,可能會被重點監控。”
記者表示擔心未來賬戶會影響交易時,該證券公司工作人員告訴稱,這個風險要投資人承擔,到時候要是真核查起來會很麻煩的。
另一家證券公司提到了反洗錢問題。記者走訪過程中,向多家證券公司咨詢非自有資金開通權限是否有風險,其中一家證券公司的工作人員直接告訴記者,現在反洗錢查得很嚴的。當記者進一步詢問會如何審查時,該工作人員也搬出了“救兵”——杰哥。
“杰哥”了解情況后,建議記者不要用這種途徑進行開通權限。該工作人員也表示,建議不要用非自有資金進行開戶,現在人行查反洗錢查得很嚴,怕投資人賬戶的錢不干凈。
記者繼續詢問,開通賬戶后把錢撤走會不會影響后續賬戶交易。該工作人員稱不會。但是一旁的“杰哥”打斷“了我們的對話,“現在是不會,但是不代表以后。不知道交易所會不會有新的規則。新三板以前也沒有提及,但是后來新三板有做要求。所以科創板也有這種可能。”
業內人士:墊資開戶違背監管要求
墊資開通科創板權限,是否存在隱患?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咨詢了多位律師和業內人士。
某證券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于官方對科創板支持力度很大,各界期望很大,所以肯定受到市場的熱捧。雖然科創板的門檻要比新三板低,流動性更好,但50萬的門檻仍然不低,墊資情況存在。但是監管肯定不認可墊資,因為部分投資者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弱,所以才會設置門檻。提供墊資,使門檻形同虛設,不是監管層初衷。
低于50萬元,融資融券形成的資產除外。同時,他也指出,如果堅持合格投資者的概念,不僅局限在開戶時要合格,其實應該也要規范開戶之后,投資人賬戶資產狀況應該有一個持續的合格要求。所以可能還需要更多細節上的考慮。如果從法理角度來說,投資人必須具備資格才能進行交易的話,那么這個要求不應該只是開戶這一個要求,而應該是一個過程的要求。
某律師告訴記者,其實科創板設置“門檻”更多是從保護投資者的角度考慮。如果投資者不具有相應的投資能力,去投資科創板不具備承擔風險的能力。而科創板也是借鑒了新三板的開戶條件,但也借鑒了新三板開戶資金流動性較弱的教訓,所以把門檻降低了。該律師認為,借錢開通權限實際上也擴大了投資人的風險。
民間借貸利率超過24%不受法律保護
王智斌告訴記者,墊資方和投資人之間的糾紛都屬于民間借貸糾紛。對于借出方來說,他當然是有風險的。對于借入方也是一樣的,借錢開了戶,要考慮能不能產生投資收益。如果投資虧損了,對外還要承擔借款利息,那么對于借入方的風險就更大了。
對于民間借貸這一部分來說,如果借出方和借入方對于風險評估后都認為沒有問題,有可能可以達成一個借貸交易。而這個法律并不禁止。一旦一方出現判斷失誤,那么這個可能會引發新的糾紛,就是通過法律訴訟來解決。
不過,王智斌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年化利率只要不超過24%就是受法律保護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墊資方了解到,墊資的日利率按照千分之二收取。據此計算,年利率遠遠超出24%甚至36%的要求,超過70%。
2015年,最高法院發布了《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下稱《規定》)。《規定》明確: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最高法院司法解釋設定了民間借貸利率的三個區間:第一個是司法保護區,年利率24%以下的民間借貸,法院予以司法保護;第二個是無效區,年利率超過36%的民間借貸,超過部分法院將認定無效;第三個是自然債務區,即年利率為24%至36%這個區間,如果要提起訴訟,要求法院保護,法院不會保護,但當事人愿意自動履行,法院也不反對。